作为一名扎根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持续更新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近期,我深入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这一过程如同为我的教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评一致性,其核心在于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指向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学习、评价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起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传统教学模式里,我常常过于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课程,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而我也无法迅速察觉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出现,为我指明了方向。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它要求我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出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目标。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以往我可能只是简单地设定“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这样较为宽泛的目标。但学习之后,我会将目标细化为“学生能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并准确说出桂林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能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描绘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字数不少于300字” 。这样的目标既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我也做出了积极的改变。我会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为实现目标服务。同样以《桂林山水》为例,为了达成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特点的目标,我会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山水特点的关键语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感受;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高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美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描绘自己熟悉的景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评价,不再是教学结束后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就像一个精准的探测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我调整教学策略。以前,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主。但现在,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测试评价等。在课堂上,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发言情况、思维活跃度等,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或建设性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批改作业时,除了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会对学生的书写规范、答题思路、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段时间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与实践,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给课堂带来的积极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成果。而我,也从教学评一致性中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成就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学评一致性,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有趣、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