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随笔 > 正文
[告成镇镇直小学]红色袁桥
作者:df034 来源:  日期:2023/12/15 11:08:56 人气:319

用红色来命名一个村庄,或者为一个千年古村着色,是很神圣的一件事。但是第一次去了袁桥古村,就觉得这样来定义它,恰如其分。

古村是有来历的,据说袁桥袁氏一世祖袁克诚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袁克诚小有财富,也很有眼光,四处考察后选定了此处,建房造屋安家落户。袁桥村背靠龙脊,东西有河流环绕,南面朝阳处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村子地势较高,从居住风水来说,确实是一处“风水宝地”。袁桥村得名与袁氏有关,亦与地势建筑有关。当时袁克诚一家安置好后,利用当地的肥沃土地,开始了耕读生活。为了耕种方便,他举全家之力,在每日必经的河流处,建了一座小木桥,后来改建成小拱桥——“袁桥村”因此得名。

袁桥村藏了很多故事,历经千年,已如同一本厚重的古书,需用心翻阅、细细品味,方知其味。袁氏出能人,从明朝到清朝,改朝换代的动乱中,袁氏一组愈发强盛。清咸丰、同治年间,村子已发展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寨,为了防御强盗土匪,保护乡民,绕村修建了长达750余米的土寨墙,几百年风雨侵蚀,尤见村落概貌。古村能够得以保存,是历史之幸、文化之幸、村民之幸。

古村的来历和故事已然成了历史,今日的袁桥以一种别样的姿态和风格,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最初赋予村子红色,是因为它担得起这个光荣的颜色。1939年2月,中国共产党登封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登封县第一届县委会,组织的设立,为后来皮定均司令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对于登封党史的意义,无异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参观袁桥村,就是奔着红色理想和信念去的,在那个挂着“中共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的小院里,重温当年的历史,庄重肃穆中,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亲历者,亲眼看着那些人是怎样在血雨腥风中冲开了一条奔向光明的道路,是怎样在谈笑风生中把生命激昂成火红的颜色,是怎样以坚定的信念在那样的背景下用鲜血为父老乡亲的美好生活铺路、为村子留下红色的记忆......

历史的红色有些沉重。今日的袁桥,却是把这种红色演化为一种精神,用一腔赤胆,把古村打造得红红火火,用它的厚重和红色做底蕴,以一种别样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明媚灿烂、激扬的生命、火红的生活给乡亲们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再去古村,是奔着一处景点去的。那日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在袁桥古村落的寨门前,驻足良久。心里翻滚着惊叹和疑问:这才多久没来,古村就变了模样?恢弘气势的寨门、古式的城楼,咋一看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或者是到了哪一部历史剧中。走进寨门,便是一处开阔之地,边上搭有戏台,对应的是一处古院落。一处一隅,尽显古味古风。古村的全景图以现代的手法描绘着村子曾经的模样和辉煌,一处处古式建筑院落、围绕的青砖红瓦,小桥流水,奇石假山,无不彰显着建造者的用心。

踏进一处小院,心瞬间便静了下来。虽然游人来来往往,但心间的静却是真实的,抬眼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皆精致,举目晴空万里,低首脚踏实地,心便在那一刻安静了。寨门前的惊叹和疑问,随着脚步在一个个院落中穿梭,越来越明了,越来越淡然——有磴槽集团三兄弟,这里会变了模样,也会越来越好!

有故事、有历史的袁桥村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贫穷过。作为典型的以耕读为主的传统古村寨,随着社会发展,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耕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村子里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守在村子里的妇弱老幼很难应对保守的耕作模式,农耕生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村子成了贫困村,自然资源的贫乏很难发展经济。从村子里走出去的袁占国、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不安了,作为董事长的袁占国把家乡的发展放在了心里,他说那里有看着他长大的父老乡亲,有他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他不能不管。三兄弟经过商量,迎着全国发展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始把重心放在了村子里。他们率先在村子里成立了河南省首家村级慈善工作站,开展大病救助、夕阳关爱、扶贫济困、金秋助学等暖心工程项目,用大爱激活了整个村子。袁桥村的村民是幸福的,65岁以上的村民都可以领到养老退休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袁氏三兄弟深谙这个道理。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们的经济问题,他们经过多方筹划,成立了“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安置、娱乐、餐饮与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现在的袁桥村,建有100余处乡村独家小院、孤寡老人楼和餐厅,70多户村民搬进了美丽的安置区,住上了和城市一样的楼房、小区,在乡村过上了城市生活。

美好的生活只是开始,如何发展和持续是一项大的工程。袁桥古村遗留的历史文化如果不被挖掘,就会随着岁月沉淀直至湮灭。那里有600年的古槐树、400年的避难楼、300年的古民居、200余年的土寨墙,有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古民宅、秘密地道等,它们在岁月中斑驳,只有被打磨成一种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保留。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给袁占国带来了灵感,他决定以此为契机,倾力打造古村文化。

只是几年的时间,整个古村作为一处景区已基本完工。再从地道中穿行,神秘感依旧,心情却是放松的,没有避难的惊心,也没有逃命的恐慌,从容而行,只有岁月静好的感慨!当年的土寨墙经过修建,青砖青瓦,踏足而上,很有脚踏长城的感觉;极目远眺,袁桥村的蓝图实实在在就在眼前,在激昂的生活中,一切都安静而美好。

袁桥村俯瞰如千年乌龟之态,因此也被当地居民称为“金龟古村”,居住风水极佳。回顾村子历史,再看今日村风村貌,村子之所以今天再次兴盛,成为一处景点,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真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之说!

用红色来定义,用红色来形容,用红色来赞美——袁桥承载得起。现在的袁桥,村美、景美、人们的生活美,处处皆美。村民的生活红红火火,红色教育深入人心,红红的笑脸映红了村子的角角落落。袁桥人的心里都装着一轮太阳,时时刻刻都有阳光照耀!

历史也好,现在也好;红色基地也好,一处风景也好,无论来访者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去看,记住袁桥古村的好就好。这应该是袁氏三兄弟最初的心愿,也是他们成立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的初衷。

文:告成镇镇直小学   付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