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上,孩子们都在画“神奇的月亮”,唯独晴晴坐在椅子上,手里握着画笔却迟迟不动。我走过去轻轻问怎么了,孩子低着头小声说:“我不会画月亮,我怕画得不像,也不知道要给月亮怎么装饰。”
这正是大班孩子“自我要求意识”萌发的典型表现——他们不再满足于“随便画”,而是开始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一旦觉得自己达不到预期,就容易陷入“不敢动笔”的困境。此时,我没有用“没关系”这类空泛的安慰,而是运用支架式教学的核心逻辑,先帮她“拆解难题”,蹲下来指着窗外的天空聊:“宝贝,你想一下,有时候晚上的月亮是不是弯弯的,像不像你吃过的香蕉呀?”她眼睛亮了,“像!还像小船!”“那我们先把‘香蕉月亮’画下来好不好?就画一个你觉得最可爱的弯弯形状。”
我用“月亮像香蕉”这个孩子熟悉的生活联想,搭建了第一个“支架”——先帮她突破“画不像”的恐惧,聚焦“画出形状”这个小目标。在我的引导下,晴晴顺利画了弯弯的月亮,还主动给月亮添上几笔短线当“小尾巴”,说这是月亮在“飞”。接着她又问:“老师,我能给月亮旁边画小星星吗?星星可以陪月亮玩。”这时候,她已经从“被动接受引导”转向“主动生成想法”,我立刻肯定她的创意,搭建第二个“支架”——鼓励她为月亮添加“同伴角色”,让画面从“单一元素”向“故事场景”延伸。
半小时后,她的画纸上不仅有带着“小尾巴”的弯月亮、闪着光的小星星,还在月亮下面画了个举着望远镜的小人——“这是我,我在和月亮打招呼呢!”从“不敢画”到“主动编故事”,晴晴的转变印证了支架式教学的价值,教师无需直接教孩子“怎么画”,而是通过生活化联想降低创作门槛,用细节引导推动思维递进,最终让孩子自己“爬”上能力的台阶。
原来孩子说“我不会”,本质上是在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当我们用精准的“支架”代替笼统的鼓励,孩子不仅能完成一幅画,更能收获“我能做到”的信心,而这份信心,才是比任何完美作品都珍贵的成长礼物。
文 登封市卢店镇金摇篮幼儿园 柴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