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班幼儿教师,每天和孩子们相处时,最触动我的时刻,莫过于见证他们突破“不会”到“会”的过程——跳绳教学就是近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提到,大班孩子要能连续跳绳50次左右,但真正带孩子们接触跳绳时才发现,这个目标对初次尝试的他们来说,藏着不少挑战。下面我就以日常教学中的观察和实践,聊聊孩子们初学跳绳的那些事儿。
一、初见跳绳:兴奋背后的“小难题”
第一次把跳绳分给孩子们时,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有的孩子举着跳绳转圈,有的互相比较绳子颜色,还有的迫不及待想“试试跳”。可没几分钟,兴奋劲儿就淡了,各种“小状况”接连出现:
若媛双手攥着绳柄,使劲往前甩绳,可绳子刚碰到地面,她的脚却像粘在地上似的不敢抬,反复试了几次,绳子缠在腿上,她噘着嘴把跳绳扔在垫子上,小声嘟囔:“老师,太难了,我跳不过去。”我蹲下来帮她解开绳子,发现她的小胳膊因为用力摇绳已经有点酸了,眼神里满是挫败。
另一边,思悦拿着跳绳迟迟不动,只是用脚轻轻踢着绳子。我走过去问她要不要试试,她摇摇头说:“绳子会打到我,我害怕。”即使我拿着绳子示范“等绳子落地了再跳,不会打到你”,她还是紧紧抓着衣角,不敢伸手接跳绳。
不过也有让人惊喜的小瞬间:呈远和翌晨没有急着跳,而是坐在地上研究跳绳——呈远把绳子放在身后,慢慢摇着说“1、2、1、2”,翌晨跟着他的节奏拍手,两人配合着摇了几次后,呈远突然轻轻一跳,居然跳过了绳子!他立马举着绳子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跳过去啦!”那股子开心劲儿,连周围的小朋友都被感染了。
户外活动结束后,我悄悄统计了一下:班里35个孩子,只有2个能像呈远这样跳1-2次,近20个孩子因为怕难或怕疼不愿意再尝试,剩下的则是跟着别人模仿,没找到窍门。看着孩子们的反应,我心里清楚:想要让他们学会跳绳,不能急着“教动作”,得先帮他们打消顾虑、找到信心。
二、拆解难点:用“游戏”帮孩子迈过坎儿
针对孩子们的情况,我没再按原计划教“连续跳绳”,而是把跳绳拆成了几个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慢慢熟悉动作。
(一)先解决“不会摇绳”:短绳+口令,降低难度
很多孩子摇绳时要么用力过猛,要么绳子总往一边歪,我特意找了几根短一点的跳绳(比常规跳绳短30厘米),让孩子们握在手里试试。曈曈拿到短绳后,我教他把绳子放在身后,说:“咱们把绳子当成小火车,你的手就是火车头,慢慢让小火车往前开,好不好?”同时我跟着他的动作喊“前、后、前、后”,没想到他很快就掌握了节奏,摇绳时不再像之前那样费劲,还笑着跟我说:“老师,小火车开得真稳!”
慢慢熟悉后,我又让孩子们尝试“让绳子轻轻碰地面”,并跟他们约定:“如果绳子碰到地面发出‘嗒’的声音,就说明小火车到站啦。”孩子们为了听到“嗒”的声音,都认真地调整摇绳的力度,摇绳越来越熟练。
(二)再化解“害怕”:集体跨绳,消除恐惧
为了帮若媛这样怕被绳子打到的孩子克服恐惧,我和丽丽老师一起拉了一根长绳,慢慢摇着让绳子在地面上“画波浪”,然后对孩子们说:“咱们来玩‘小鸭子过河’的游戏,绳子是小河,大家要从河上跨过去,不能掉进河里哦!”
刚开始若媛站在队伍后面不敢上,看着其他小朋友跨过时笑着喊“我过来啦”,她才慢慢挪到队伍前面。轮到她时,我特意把摇绳的速度放慢,轻声说:“别怕,老师看着呢,慢慢跨。”她犹豫了一下,抬起脚轻轻跨了过去,落地后眼睛一亮,立马跑到队伍后面说“我还要玩”。玩了几次后,我把短绳递给她:“你试试自己摇绳,让绳子也变成小河,好不好?”这次她没有拒绝,虽然摇得还不太稳,但已经敢主动尝试了。
(三)最后练“手脚配合”:节奏手环+小老师,找对感觉
解决了摇绳和恐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摇绳和起跳配合”。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带响声的手环,让他们摇绳时跟着手环的“哒哒”声跳,比如“哒—跳”“哒—跳”,帮他们找到节奏。
呈远和翌晨很快就找到了窍门,能跟着手环节奏跳3-4次。我干脆让他们当“小老师”,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经验。呈远站在前面,认真地说:“你们要等绳子落地了再跳,别着急。”翌晨则拿着手环,帮小朋友们打节奏,两人像模像样的样子,让其他孩子也更愿意尝试了。
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的区域角设了“跳绳小天地”,放了不同长度的跳绳、画着“摇绳—起跳”步骤的卡片,还有一张“跳绳记录表”——孩子们每天练习后,可以在自己的名字后面画小星星,跳1次画1颗,攒够5颗就能换小贴纸。这个小小的激励,让很多孩子每天都主动去区域角练习,连之前怕难的世佳,都能每天坚持跳5分钟。
三、家园配合:让家长成为“助力”而非“压力”
孩子们在幼儿园练习的同时,我也通过班级群和家长们沟通,分享孩子们的进步,同时给家长提了几个小建议:比如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亲子跳绳”(家长摇绳,孩子跳),或者用“数步数”的方式帮孩子找节奏(跳1次数1个数),避免家长因为着急而让孩子“多练、快练”。
有家长跟我反馈:“之前我总让孩子多跳几次,结果他越跳越烦,现在跟他玩‘亲子跳绳’,他反而很开心,还会教我怎么摇绳。”听到这样的话,我特别欣慰——家园配合的关键,就是让家长和老师一起,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他们成长,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压力。
四、见证成长: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小瞬间
经过2周的练习,孩子们的变化特别明显:呈远不仅能连续跳5次,还会主动教其他小朋友摇绳;若媛不再怕绳子,每次练习都能跳3-4次,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班里许多孩子都能连续跳3-5次,还有几个孩子能跳10次以上。
活动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办了一场“跳绳小展示”,孩子们轮流上场展示自己的成果。轮到若媛时,她深吸一口气,慢慢摇起绳子,连续跳了2次,虽然不多,但全班小朋友都为她鼓掌,她笑着鞠了一躬,特别自信。翌晨则跳了10次,跳完后还不忘跟大家说:“只要多练习,你们也能跳这么多!”
展示结束后,我给每个孩子都发了“跳绳小勇士”贴纸,贴在他们的衣服上。呈远摸着衣服上的小贴纸,跟我说:“老师,我以后还要跳更多次!”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我突然觉得: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教知识、教技能”,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们面对困难、突破自我,见证他们每一个小小的成长瞬间——而这些瞬间,也正是我们工作中最珍贵的礼物。
未来我还会继续观察孩子们的跳绳情况,比如有的孩子下肢力量还不够,跳得有点矮,接下来可以在户外活动时加一些“青蛙跳”“跳圈”的游戏,帮他们练力量;有的孩子节奏感还不太好,或许可以用音乐配合跳绳,让他们跟着旋律找感觉。总之,只要跟着孩子们的节奏走,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引导,相信他们一定能越来越棒!
文/登封市卢店直属幼儿园 蔡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