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数学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的专业培训之前,我在教学中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掌握程度却参差不齐;课堂上看似热闹的互动,却难以精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次培训,如同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新方向,让我对“教学评一致性”有了深刻且全面的认识。
培训中,专家对“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明白了教学目标不再是模糊的概念,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学与评价共同的依据。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任务的制定,都应围绕清晰、可观测、可达成的教学目标展开。以往,我在设定目标时,常常使用“了解”“掌握”等宽泛的表述,缺乏具体标准,导致教学与评价都失去了精准的尺度。现在,我学会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用具体、可操作的语言描述目标,例如“能准确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推导过程,并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该结论解题”。
在培训的案例研讨环节,我深受启发。通过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我看到了“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上的生动实践。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分蛋糕的情境活动、动手折纸表示分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解答、小组汇报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任务,及时了解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评价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这种将教学与评价紧密融合的方式,让我意识到,评价不再是教学结束后的“验收”,而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导航仪”,它能帮助我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确保教学方向不偏离目标。
培训结束回到学校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教授“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我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小数加减法题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超市购物计算商品价格总和与差价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学习计算方法;同时,制定了分层评价任务,基础层面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拓展层面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自编小数加减法应用题,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反馈,及时调整讲解重点和练习难度,发现部分学生在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理解上存在困难,便增加了计数器演示小数数位的环节,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通过这次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它不仅让我的教学更有方向、更有逻辑,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动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钻研这一理念,不断优化教学与评价设计,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评促学”,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