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视导已经结束。围绕“教学评一致性”主题,我与二十位青年教师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自去年8月以来,我们持续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与实践。从老师们的反馈中,我感到这一年大家的辛勤付出是卓有成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转变,价值认同:最显著的收获是,许多老师不再将“教学评一致性”视为额外的负担或领导的“别出心裁”,而是认识到它是指导教学实践、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2.课堂优化,目标清晰:老师们普遍认为学习目标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校长检查。学习目标更明确,课堂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评价方式也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课堂效率也提高了。是大家不再感到抓不住重难点、课堂内容散乱,而是清晰地认识到一节课应紧紧围绕目标展开,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也加强了对教材分析和环节设计意义的理解。这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尤为重要。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也是以后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
1.课标落地之困:老师们普遍反映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较为宏观和笼统。如何将其精神、要求与具体教材、学情以及每一节课精准对接,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大家的主要困惑之一。
2.目标表述之难:特别是在运用ABCD法则(强调行为目标)进行目标续写时,老师们感到力不从心,难以精准、到位地表述预期的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
3.高阶目标设计之惑:知识目标好理解和落实,但对于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等相对高阶、难以在一节课内完全达成的目标,老师们在设计与表述上存在畏难情绪,不确定如何合理设定和有效落实。
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教师在实践中要认识到,学习目标(尤其是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会”上。因此,教学理念必须实现从“教师教完”向“学生学会”的根本转变。
学生获得知识关键在引导而非灌输,衡量教学成效的核心,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知识,还是在被动接受灌输。前者正是素养生成的关键路径。在引导学生归纳定理或规律时,应避免直接告知结论。取而代之的是呈现丰富现象,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眼观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并能将所得迁移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表达(听、说、读、写)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得结论,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带来成就感,更能深化对知识的兴趣,最终实现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数学学习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知识能解决真实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
归根结底,学生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课堂学习环节的精准设计。
文:登封市团结路小学 陈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