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随笔 > 正文
项目县建设教师研修心得——徐庄镇中心小学贾中霞
作者:df036 来源:  日期:2025/6/10 9:29:26 人气:7

晨光漫进教室,投影里赵州桥的石拱在光影中流转,我轻轻叩问:当千年古桥遇上“教学评一致性”,会碰撞出怎样的语文火花?带着这份好奇,我踏上了《赵州桥》的教学实践之旅。

备课时,我反复研读课文,将“感受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一目标拆解为具体行动:让学生用“找关键词、画结构示意图、对比古今桥梁”等方法探究“坚固”,通过“圈画比喻句、角色扮演解说、仿写优美段落”感受“美观”。同时,设计“信息提取准确、语言表达流畅、思维逻辑清晰”三维评价量表,为学习全程锚定方向。

课堂上,孩子们化身“小小桥梁研究员”。在探究“赵州桥为何千年不倒”时,有的用铅笔在课本上圈圈画画,标注“拱形设计”“大桥洞加小桥洞”等关键信息;有的小组合作,用卡纸模拟桥身结构。我手持评价量表穿梭其间,时而俯身倾听他们的讨论,时而用红笔在“信息提取”一栏打钩,当看到平时沉默的小宇自信说出“小桥洞能减轻流水冲击力”时,我知道,精准的评价正成为他展示自我的底气。

然而,“美观”段落的教学却让我陷入反思。原计划让学生用评价量表互评仿写段落,但因时间把控失误,只能草草收场。课后翻看孩子们的作品,发现部分仿写停留在表面模仿,缺乏对语言细节的品味。这让我意识到,“一致性”不仅是教案上的完美设计,更是课堂上对每个环节的精准把控,评价的缺失,就像桥梁少了基石,难以支撑深度学习。

最令人欣喜的是学生评价能力的成长。在“我是桥梁解说员”活动中,孩子们依据量表从“仪态大方”“突出特点”“语言生动”等方面互评。平时活泼的小萱,不仅指出同伴“手势过多会分散听众注意力”,还亲自示范如何自然指向示意图,这样的互动让课堂充满思辨的活力。

合上书本,赵州桥的雄伟仍在眼前浮现。这座千年古桥因精巧设计屹立不倒,而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恰似古桥的基石与榫卯,让目标、活动、评价紧密咬合。当我们以“评”为尺,丈量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思维的生长、素养的积淀。在这条路上,我愿做执着的匠人,与学生一同雕琢出更有深度、更具温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