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我深知这个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四年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显著增强,从整数运算过渡到小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从简单几何图形到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面临着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帮助他们跨越学习难关,实现数学思维的进阶。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学情特点,突破四年级数学学习难点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具象化思维仍占主导。面对小数意义、三角形特性等抽象知识时,他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日常观察和学情分析,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学习难点:
1. 运算能力两极分化:多位数乘法、除法的复杂运算中,部分学生因计算习惯差或理解不透彻频繁出错,而部分学生已能熟练掌握简便算法。
2. 概念理解模糊:对“小数的数位”“三角形稳定性”等抽象概念,学生容易停留在表面记忆,难以深入理解本质。
3. 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遇到两步以上的复合应用题时,许多学生无法准确分析数量关系,缺乏解题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从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和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
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稳步提升
(一)动态分层,精准定位学习需求
学期初,我通过计算能力测试、应用题解题分析和课堂表现观察,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组(A组)、能力提升组(B组)和拓展创新组(C组)。但分层并非一成不变,每月根据单元测试和课堂反馈动态调整。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单元时,A组学生侧重运算顺序的基础练习,B组学生尝试解决两步混合运算应用题,C组学生则挑战需要灵活运用运算律的拓展题。
(二)设计梯度任务,搭建思维脚手架
以《三角形》单元教学为例:
A组任务:用小棒拼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直观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B组任务:测量三角形各边长度,计算周长,并探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C组任务: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设计一个承重结构模型,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
通过这种分层任务设计,A组学生夯实基础,B组学生深化理解,C组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
(三)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对A组学生,我侧重鼓励其计算准确率的提升:“今天的作业全对,计算习惯进步很大!”;对B组学生,关注解题思路的多样性:“你的线段图分析让题目变得更清晰了!”;对C组学生,则聚焦创新思维:“这种转化解题的方法太有创意了!”这种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三、巧用情境教学,化解抽象知识难点
(一)生活情境让数学“看得见”
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我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展示商品价签(如铅笔0.8元、笔记本3.5元),让学生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模拟购物。通过兑换硬币、计算找零,学生直观理解了“0.1元就是1角”“小数表示的是不足1的部分”。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小数就是生活里的‘零头’啊!”
(二)实验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吸管和绳子分别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对比两者的承重能力。学生在反复尝试中发现:无论怎么拉扯,三角形框架始终保持稳定,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种亲身体验让抽象的数学特性变得直观可感。
(三)游戏情境提升计算兴趣
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我设计了“计算大闯关”游戏:将多位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题目融入“拯救数学王国”的故事中。学生通过完成一道道关卡,帮助“数学精灵”打败“计算怪兽”。游戏化的设计让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充满趣味性,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显著提高。
四、重视思维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审题,提炼关键信息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三步审题法”:一读,圈出题目中的关键数据和问题;二画,用线段图、示意图梳理数量关系;三说,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
(二)一题多解,拓宽思维路径
在《运算律》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25×36”:有的学生将36拆分为4×9,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有的学生将36拆分为30 + 6,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通过对比不同解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运算律的理解,还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错题整理,培养反思习惯
我要求学生建立《数学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整理,并写出错误原因和正确解法。定期组织“错题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易错点。晓雯通过整理错题发现,自己经常在小数加减法中忘记对齐小数点,于是她在计算时会特别注意这个细节,计算错误明显减少。
五、家校协同,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逐渐定型,家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我通过家长会、钉钉班级群等渠道,与家长分享科学的辅导方法:
计算能力培养:建议家长每天安排5分钟口算练习,注重培养孩子细心检查的习惯;
应用题辅导:引导家长鼓励孩子用画图、讲故事的方式解释解题思路,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通过家校密切配合,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得到明显改善。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尽管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如何更高效地整合分层教学资源?怎样在课堂上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未来,我计划尝试“小组合作分层学习”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老师帮扶”“组内竞赛”等形式,实现共同进步。同时,我将进一步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探索更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法。
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爱的事业。在陪伴四年级学生跨越数学学习关键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搭建思维阶梯,用耐心和智慧点燃学习热情,才能帮助每个孩子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思维拔节生长的沃土。
文 东华镇中心小学 张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