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教室玻璃斜斜地打在办公桌上,朝阳把《备课专业化》扉页上的批注染成暖橘色。"教学目标要像北斗星,照亮整个课堂的航向",这句话旁还留着去年十一月我画的哭脸——那时,刚转型为英语教学的新手,我正为教学评一致性这个"舶来词"焦头烂额。
初遇:迷雾中的星光
学科群里弹出汝州学习教学评一致性备课展示视频的那个下午,秋阳正斜斜地漫过办公桌,这是我第一次目睹教学评一致性照进课堂的模样。反复观看同事传回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准对应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像一双手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那些镶嵌在活动中的评价任务如同精巧的榫卯,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往日课堂里缺失的筋骨。原来所谓教学设计,不是用热闹的活动堆砌课堂,而是要让每个环节都朝着明确的目标生长。整理观课笔记时,我在页脚写下:"教学评一致性不是枷锁,而是让教学长出骨架的钙质。"
破茧:书页间的顿悟
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张爱军教授的《备课专业化》一书,寂静无声的夜里,书中的"逆向设计"理论在教案本上投下重影。曾经信手拈来的学习目标,在张爱军教授的ABCD表述法下显露出空洞的本质。当我将《Where did you go?》的单元目标改写为"学生能在6张旅行照片提示下,准确使用10个动词过去式完成故事讲述"时,突然听见笔尖划破认知茧房的声音。那些标注着"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的批注,像手术刀般精准解剖着教学设计的肌理。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我与专业理论笨拙而真诚的对话。
共生:集体备课中的思维交响
告成镇中心小学的集体备课展示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涸的教学思维。我们置身那间充满思维火花的会议室,老师们争论着目标设计的颗粒度,碰撞着目标拆解的角度,看着同行们一字一句的对照课程标准叙写教学目标,我突然意识到教学评一致性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群体共生的智慧。在那些被推翻重写的教学设计、反复校准的评价量表,让备课从单打独斗的匠艺,变成了众人拾柴的教育诗。
觉醒:课堂里的生命回响
当教室里"时光胶囊"收集起孩子们用过去式书写的故事,当曾经惧怕英语的男孩在作业本画下"fixed the bike"的涂鸦,我终于触摸到教学评一致性的温度。它不再是教案本上冷硬的指标,而是化作具体可感的生长轨迹:是目标表述时多问一句"如何检测",是设计活动时多想一层"评价支点",更是面对学生时多生一分"证据意识"。那些曾在书页间徘徊的理论,终在真实的童声里落地生根。
抵达:专业生命的重新启程
这场持续半年的研修,像在教学设计的长卷上勾勒出隐形的坐标系。现在的我总会在备课本首页预留"目标-评价"对照区,如同航海家标注星图;在课堂中习惯性捕捉学生的语言样本,如同农人观察作物拔节。教学评一致性带给我的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教育观的涅槃——它让我懂得,真正的以生为本,是把教学目标化作孩子够得着的果实,让评价成为托起翅膀的风,而非丈量脚印的尺。
这场研修像一面镜子,照见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粗放与随意,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这场始于书本、行于课堂、成于反思的研修之旅,让我懂得:所谓专业成长,不过是把"教-学-评"三个字,熬成教室里热气腾腾的日常。
如今回望来路,那些在汝州记下的惊叹、深夜里划过的波浪线、在教案本上反复修改的批注、听课本里密密麻麻的笔记、教研群里火花四溅的讨论,都沉淀为专业生命的年轮。教学评一致性于我,终从需要攻克的课题,变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专业基因。而我知道,这场成长之约,永远都在续写新的篇章。
文:告成镇镇直小学 李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