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年级语文组的一员,我参与了《沙滩上的童话》集体备课,并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展开了一次深度的研修实践。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工具之间的紧密关联,是课堂高效的关键。
初次设计教案时,我常陷入“活动热闹但目标模糊”的困境。例如,在“识字与写字”环节,最初只是简单罗列生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但缺乏具体的能力指向。通过组内研讨,我们重新梳理目标:
识字:通过查字典、加减部件等方法,掌握15个生字的音、形、义,并能灵活组词造句。
写字: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生字,做到结构合理、整洁美观。
目标细化后,对应的活动与评价标准也清晰起来。例如,学生需制作生字卡片并完成多维自评表(字音、字形、字义、组词),教师则通过课堂听写和作品展评,动态检测目标达成度。
在“阅读与鉴赏”任务中,最初的设计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研修后,我们调整为“问题链驱动+合作探究”:
1.问题1:“从哪里看出魔王的凶狠?”学生通过默读、圈画关键词句,自主提取文本信息。
2.问题2:“如果你是勇士,会如何攻打城堡?”小组讨论中,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提出“挖地道”“用火药”等策略,甚至争论“是否可以用飞机”(呼应文中“那时候还没有飞机”的伏笔)。
3.问题3:“公主为什么是妈妈?”这一发现让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童话中“想象与亲情”的交织。
活动中,教师退居引导者角色,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逐步深入文本,而贯穿始终的评价量表(如“信息完整性”“逻辑连贯性”)则让学习过程可视、可测。
以往的课堂评价多依赖课后作业和考试,而本次设计中,我们嵌入了多元即时评价工具:
1.生字学习:学生通过“星级自评表”(字音、字形、字义、组词)反思不足,同桌互检时发现“凶”字易漏写竖笔,小组合作中互相提醒“堡”是上下结构。
2.童话创作:在续编故事任务中,一名学生写道:“从前有座大山,山里住着一只凶恶的巨龙,它抢走了所有玩具!我们合力挖地道,用炸药打败它,找回了快乐。”教师用“想象力”“语言规范”等维度给予4星评价,并标注“若能加入对话会更生动”。
评价不再是终点,而是调整教学的依据。例如,在写字展评中,发现“周”字的“土”部常误写为“士”,于是增加“易错笔顺动画演示”环节,及时纠偏。
研修中,我也曾遭遇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沉默寡言,评价表填写流于形式。通过观察和访谈,我意识到问题在于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于是,我们尝试将“攻打城堡”设计为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化身“识字勇士”“朗读魔法师”,用通关积分兑换“童话勋章”。活动趣味提升后,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评价表上的“自评星数”也更真实客观。
这次研修让我明白,教学评一致性绝非机械的“目标—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循环。目标指明方向,活动搭建路径,评价反馈调整,三者融合方能实现“学有所向、学有所获、学有所评”。未来,我将在课堂中持续践行这一理念。
文:登封市告成镇镇直小学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