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去年第一次带五年级,在备《自相矛盾》这课时,我只是把它当作一则简单的寓言,计划用两课时讲完字词、寓意,再让学生模仿创作。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课堂意外,却在我的教学研修路上掀起波涛。
那是一节公开课,我自信满满地抛出问题:“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里?”预想中的答案是“说话前后矛盾”,可一个平时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女孩却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他没错。如果矛和盾是不同材料做的,也许真的存在‘无坚不摧’和‘坚不可破’呢?”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的孩子说“可以用特殊金属打造”,有的反驳“那只是想象,现实中没有”。我攥着课本的手心顿时出了冷汗,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被打乱,最后只能生硬地把话题拉回“寓意”。
课后的评课环节,李平校长的话像一把重锤敲醒了我:“你用预设的答案框住了学生的思维,这不正是‘自相矛盾’吗?既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害怕脱离教案的轨道。”这句话让我彻夜难眠,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总在强调“标准答案”,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这不就像故事里那个吹嘘矛和盾的人吗?
为了打破这种“矛盾”,2024年11月25 日,我有幸参加了汝州市一小学的“教学评”一致性教研活动,由此开启了一段“自我革新”的研修之旅。后来我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又在2025年1月8日参加“教学评”一致性专题培训,学习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今年我又执教五年级,我尝试在《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中加入辩论赛环节:“矛与盾,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学生们从材料特性、使用场景、哲学辩证等角度展开激烈辩论。
在磨课过程中,我也经历了无数次自我否定与重建。李平校长再次指出:“你既要学生自由辩论,又在悄悄引导他们往‘矛盾不可共存’的结论上靠,这依然是矛盾的。”我开始尝试“留白”教学,只提供支架,不预设结论。当学生们在辩论后自主总结出“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等多元感悟时,我真切感受到教学相长的魅力。
课堂不再是我“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思维迷宫的旅程。那个曾在公开课上提出质疑的女孩,现在成了班级的“辩论小达人”。
“教学评”一致性的研修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教学中最大的“矛盾”,往往源于教师固步自封的思维。只有敢于打破预设的“坚盾”,挥动创新的“利矛”,才能在不断碰撞中找到属于语文教学的真谛。而《自相矛盾》这则寓言,也从教材里的文字,化作了我专业成长路上的明镜,时刻提醒着我保持清醒与进取。
文:登封市告成镇镇直小学 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