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随笔 > 正文
[登封市东华镇中心小学]无声处聆听教育变革心声 ----《静悄悄的革命》阅读心得
作者:df028 来源:  日期:2025/4/24 9:58:38 人气:24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则为这场旅程点亮了一盏明灯。这本书是他扛着录像机走访了7000多间教室,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很多例子完成的。在深入研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困惑到顿悟,从理论到实践反思的完整历程。书中的很多观点,为我答疑解惑,令我震撼,我受益匪浅。

佐藤学通过自己帮助学校改造最后取得成功的例子,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非常认同此观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一、课堂中要重视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倾听是教育实践的核心。”这个观点颠覆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传统认知。作为一名教师,反观自己的课堂,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每次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想让他们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以方便自己快速地完成本节地教学任务。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记得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时,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程度,在选择快速挑选出优秀队员的这个问题时,有个孩子回答:“可以比较他们没投中的次数”,当时的我懵了,因为没有提前预设到这种情况,再加上当时的环境,没有办法给出太多的时间来让学生讨论着这个问题,于是我就自己快速地说出了答案,当时那个孩子是带着疑惑的神情坐下的。时至今日,我突然感觉自己的做法不符合教育规律,我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提升。后来想想可能那个孩子是鼓足了勇气站起来的,而我却没有认真倾听他的话,没有接住他这个话,没有让他体面的坐下。佐藤学的观点让我明白,真正的教学智慧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能否捕捉并发展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火花。

书中深刻指出“下一步该怎么做”折射出来的是教师对于教学失控的一种焦虑,操控学生完成教学进程才是教师的目的。这精准揭示了传统课堂的症结所在——教师将"完成教案"置于"真实学习"之上。事实上,当学生提出非常规答案时,恰恰是最宝贵的教学契机。以那个孩子的回答为例,如果我当时能够引导全班思考:“比较没投中的次数和比较投中次数有什么不同?哪种方式更能反映球员的稳定性?”就能将这一“意外”转化为探究百分数本质的绝佳机会。

倾听的艺术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更需要对学生的“无声语言”保持敏感。一个困惑的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组不情愿的肢体动作,都是学生发出的重要学习信号。佐藤学记录的许多课堂案例显示,优秀教师往往能够从这些细微处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要求教师具备“全息倾听”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变化和社交互动。

围绕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为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当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教师要注意用追问和质疑的方式及时纠偏,教师只有充分地倾听每一个学生地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才能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二、让教室成为“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提出的“润泽的教室”概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课堂的图景。这种教室“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充满温和的对话氛围;不强调统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多样的思考;不制造人为的竞争,而是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

我们的课堂和书中所写的日本课堂很相似,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很活跃,三四年级次之,五六年级的课堂只有一少部分学生主动举手,而且回答问题的声音偏小。究其原因,我觉得这种现象绝非自然发展规律,而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出了问题。当教室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而非学生探索的乐园,当错误被视为缺陷而非学习契机,当统一答案取代多元思考,学生自然会选择沉默以保护自己。佐藤学的实践表明,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营造“心理安全”的课堂文化。

我们要做出改变,要创造“润泽的教室”,因为每个学生的都是一个不同的存在,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应该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建立起轻松自主、和谐的关系,每个人的付出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我们这个教室里感觉到轻松、愉悦、自在,不害怕自己会遭到嘲笑和打击,轻松愉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就算自己回答不出问题,也可以耸耸肩膀坐下,大家对这种行为也表示尊重。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无风险参与”策略:设立“思考无对错”原则,推行“补充性发言”(我想补充XX同学的观点...),引入“思考通行证”(允许暂时不回答)。三个月后,班级的主动发言率提高了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参与度提升最为明显。一个曾经沉默的女孩在周记中写道:“现在我知道即使说错了,老师和同学也会认真听我说完,这让我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润泽教室的创设还需要重构评价体系。我们班建立了“学习过程档案”,记录学生的思维进步而非仅关注答案对错。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档案会记录学生尝试的不同策略(画图法、假设法、列表法等),而非仅仅标记最终答案是否正确。这种评价方式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思维的多样性和探索的勇气比标准答案更有价值。

三、要构建“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主张:“通过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设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研究表明,通过教导他人,学习者能掌握90%的内容,这远高于被动听讲的留存率。在我的实践中,“小老师制”和“思考伙伴”机制取得了显著效果。每周设立“概念讲解日”,由学生自主选择近期掌握最好的知识点进行同伴教学。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开发的许多记忆口诀和解题技巧比教师的更易被同伴接受。

一个典型案例是,在分数除法教学中,学生自发创造的“倒数是钥匙,开门就相见”的比喻,让全班迅速掌握了这一难点。作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他人自己能掌握知识的90%,所以同伴互助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自己的研究也会遇见瓶颈,和同事的探讨交流,会打开自己的思路;家长和市民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了解孩子在学校课堂上的真实表现。

教育的美好,不在于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在于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潜能。正如佐藤学所言:"学校应该是交响乐厅,每个孩子都能奏响自己的音符,共同创造和谐乐章。"这本著作已经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奏响了序曲,而真正的乐章,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室中继续谱写。

 文  东华镇中心小学 徐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