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篇即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作为他们的"星际引航员",我深知这段旅程的首要任务——不是教授知识的星辰,而是搭建温暖的宇宙空间站,让每个小生命都能在爱与规则的轨道上自由运转。
一、分离时刻:用拥抱编织安全的茧
开学第一周的教室,是眼泪与不安交织的海洋。当小宇把自己缩成虾米躲在储物柜后,朵朵的指甲在我手臂上掐出月牙形红痕,我想起指南中"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的教育建议。每天晨间,我都会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抱抱老师,就像抱着妈妈的味道。"当第7天晨晨主动把小熊玩偶递给哭泣的乐乐时,我知道,安全感的种子已在拥抱中悄然发芽——这正是积极师幼关系最生动的注脚。
二、绘笔生花:在故事里遇见学习的光
绘画课上的"注意力漫游",让我更深刻理解小班幼儿"无意注意为主"的认知特点。当我将樱花的绘画示范转化为"小魔仙寻找春天"的情境时,奇奇原本游离的眼神突然聚焦:"老师,我的花瓣会跳舞!"这种"情境沉浸式教学"暗合指南中"艺术领域重在激发兴趣与想象"的理念。我们为画纸赋予生命:画小草时说"小种子要钻出泥土看太阳",画苹果时讲"红果果在枝头荡秋千"。当小满把蓝色颜料滴在画纸上惊呼"下雨啦",我没有纠正,而是顺着他的想象:"那我们给小花撑把彩虹伞吧!"这种开放性引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故事的创作者,在自由表达中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三、餐桌时光:在等待中守望成长的蝶
午餐区曾是最具挑战的"战场"。面对把面条绕成毛线球的阳阳,我想起指南中"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原则。我们设计了"餐具小侦探"游戏:让孩子们观察勺子的弧度像小船,米饭颗粒像小珍珠,握勺姿势变成"给小嘴巴开飞机"。针对动手能力弱的孩子,提供分段式指导:第一天学习"三指抓握",第二天练习"舀起稳稳的一勺",每天进步都有专属的"餐桌小勋章"。当第15天阳阳举着空碗喊"老师看!我消灭了所有小珍珠"时,我忽然明白:所谓生活教育,就是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重构世界,让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成为自我效能感的基石。
每天离园时,看着孩子们像小鸽子般扑向家长,讲述着"今天我给玩具小熊讲故事""我自己扣好了纽扣",那些被口水浸湿的衣领、被颜料弄脏的袖口,都化作了心底的温柔。小班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加速成长,而是守护成长的节奏——就像我们不会催促花朵提前绽放,而是耐心等待每片花瓣在春风中舒展。当我们用故事滋养好奇心,用拥抱传递安全感,用等待守护成长的时差,便会发现:每个生命自有其独特的生长密码,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做那个蹲下来倾听密码的人。
暮色中的教室渐渐安静,收拾画具时发现一张被揉皱的画:歪歪扭扭的线条旁,有个稚嫩的声音说"这是老师和我们一起玩"。忽然懂得,我们种下的温暖与耐心,终将在这些小生命心中长成一片森林,让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记得曾经有个地方,教会他们用爱拥抱世界。这,或许就是小班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文:唐庄镇直幼儿园 张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