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随笔 > 正文
[东华镇中心小学]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探索《分数的意义》
作者:df028 来源:  日期:2025/3/25 10:50:31 人气:74

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分数的意义”是极为关键的内容,它承载着帮助学生从整数认知跨越到分数领域的重要使命,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大拓展。参与《分数的意义》的个备与集备活动,让我对教学评一致性这一理念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启发。

一、个备:在摸索中明晰方向

初次进行《分数的意义》个备时,我依据教材和教参,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制定了学习目标。希望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观看视频、动手操作等方式,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并举例说明分数的意义,同时能运用分数意义解决相关问题,发展数感。但在深入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时,我遇到了诸多挑战。

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我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从展示生活中测量、分物得不到整数结果的场景引入分数的产生,到让学生对一块饼、一个长方形、一米长的线段、8个圆片等不同物体进行平均分、涂一涂表示分数,再到用一盒糖创作新分数,看似环节紧凑、内容充实。然而,在实际思考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活动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递进关系,没有充分考虑每个活动如何精准地指向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生用不同物体表示分数后,只是简单地进行了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讨论,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单位“1”的本质以及其在分数意义理解中的核心作用,使得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在评价环节,我最初设计的课堂检测题目比较常规,主要侧重于对分数表示形式、分数单位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些题目虽然能检测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但无法全面、精准地衡量学生是否真正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理解单位‘1’的不同形式”这一目标,我只设置了简单的判断题,无法区分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情境下对单位“1”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仅依靠课堂检测,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

通过个备过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的设计不能盲目,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二、集备:在交流中碰撞火花

带着个备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我积极参与了集备活动。在集备现场,大家各抒己见,针对《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每个目标的具体内涵和层次要求。对于“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分数是在测量、分物或计算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分数,分数的产生对生活和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理解分数的意义”,细化为能准确阐述单位“1”的概念,区分不同情境下单位“1”的变化,理解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能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这样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的优化方面,我们共同对原有的活动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调整。在分数产生环节,增加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用分数表示结果的真实案例,然后全班交流。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好地达成了“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这一目标。在构建分数、辨析单位“1”的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对比分析环节,让学生将不同物体作为单位“1”表示相同分数的情况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单位“1”的不同形式对分数表示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确定单位“1”,强化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理解。在分数单位产生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数分数”的方式,直观感受分数单位的作用以及分数与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评价方式的改进是集备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评价、课堂检测评价和课后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表现等方面,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课堂检测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了分层题目。例如,对于“理解单位‘1’的不同形式”这一目标,设置了基础题,考查学生对简单情境中单位“1”的判断;中等题,要求学生分析多个物体组成的复杂整体中单位“1”的确定方法;拓展题,则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阐述单位“1”的变化对分数结果的影响。课后作业评价除了常规的书面作业,还增加了实践作业,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并解释其意义,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在应用中检验成效

经过集备的深入研讨和优化,我将新的教学设计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度大大增强。在分数产生环节,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分数实例,从分蛋糕、分水果到测量家具尺寸等,讨论氛围热烈。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真正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

在构建分数、辨析单位“1”的环节,学生们在对比分析活动中,思维活跃,能够准确地找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1”表示相同分数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单位“1”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入。在解释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时,学生们能够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清晰的阐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分数单位产生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通过“数分数”的方式,轻松理解了分数单位的概念以及分数与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课堂练习中,学生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分数的分数单位及分数单位的个数,表明他们对这一概念掌握得较为扎实。

在评价环节,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堂表现评价让我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闪光点,能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课堂检测分层题目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不同层次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我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在总结中持续进步

通过这次《分数的意义》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评价方式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更加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在教学活动设计上,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同时,不断优化评价方式,构建更加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我也认识到集备活动对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在集备过程中,教师们的智慧相互碰撞,能够发现个人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探讨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参与集备活动,与同事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这次《分数的意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是我教学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文    东华镇中心小学   杨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