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的蓬勃蓄势到夏的悠然绵长,从秋的成熟饱满到冬的宁静高远,四季轮转,流年日深,转眼间已经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了五年。
其实人类自古就有对美的认知和追求,从原始彩陶上的纹样到早期的绘画、雕塑作品无不体现了对美的讴歌与赞颂,传达美的精神与形象。基于人类的这种审美需求应运而生了美学,探寻美对人类世界尤其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意义和作用。
而在我看来,美育是带领孩子们走进美丽世界的桥梁。在美术课上,我能感受到学生们对美的向往,这种美不仅表现在视觉上,更表现在心灵上。而作为一名引导者,我要做的是让学生们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年级有一节美术课是《深浅变化》,是使学生能够感知线条的深浅变化在表现自然景物中的美感,掌握使用不同力度线条表现光影和质感的方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探索线条的深浅变化,创造有层次感的作品,同时也能理解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学生们也十分的感兴趣,他们唏嘘,通过一根笔和普通的线条,居然能使几何体变得立体、真实,我引导他们要想画出真实感,就要注意观察光影和质感的变化,并巧妙运用深深浅浅的线条,我也示范如何用不同力度的线条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光影和质感,他们心领神会并加以尝试。部分作品完成以后,我对其作品进行展示,引导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线条的层次感,取长补短,总结了线条深浅变化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收集学生反馈。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了,我可以增加更多关于光影和质感的示范作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线条变化的指导。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能够从生活的细微处寻找美,发现一片冰晶的结构美,一只鸟儿的羽毛色彩美,让学生用双眼去感知自然万物的构成之美、色彩之美,培养对事物审美的敏感度。
这既是顺应学生追逐美的天性,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审美感知与审美高度,进而内化为对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生学习美术不仅是习得技能,更是训练思维方式,在美术课堂教育中创造动态的学习时空、多元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问题。美育绝对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而应该从课堂教学向课后生活延伸,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中渗透美的教育,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
文:告成镇镇直小学 李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