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教师,在我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个性。在这其中,有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比较倔强、内心脆弱,不愿跟老师、同学交流。他们大都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累月在外务工,或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亲戚邻居照顾。长此以往,他们便变得特立独行。做为老师,不仅要负责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通过与他们的共处,让我深刻理解了“爱”的意义,更让我坚定了关注留守学生、共筑爱心校园的决心。
一、深入普查,了解留守学生群体
每到新学期开学我们都会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有将近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省市打工,一般只有临近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一段时间,他们之间的沟通一般是由电话来进行的。而他们平时在校期间主要是寄宿,周末和节假日再由爷爷奶奶带回家里。隔代亲属的溺爱使他们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性格上也容易出现自卑、胆小、沉默寡言的情况。
二、以爱为媒,架起沟通桥梁
通过与留守学生的接触,我感觉他们大都比较内向胆小,使我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进而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循序渐进,以爱为媒,架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个学生,她是一个个头不高,身材瘦弱,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的四年级女孩。头发留的短短的,一张俊俏的脸上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鼻梁高高的,一张樱桃小嘴,看起来很招人喜欢。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说她五官端正,误以为是个好看的男孩子。她的父母都在外省打工,只有每年临近春节才回家,平时由家里的爷爷照顾。第一次接触时,我用了10分钟的时间愣是没有让她开口说哪怕是一个字,我也只好草草的结束了第一次对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着,我时常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我发现她非常排斥与他人交流,哪怕是在上体育课做游戏时她也总是孤零零的站在一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是发现了她的一个秘密,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画画,在课余时间总喜欢一个人用铅笔在练习本上画各种各样的图案。于是,我便趁着学校举办手抄报作品比赛的时候让她也画了一张代表我们班参赛,结果她得了一个二等奖。当我把奖状和一盒水彩笔递到她手上的时候,我发现她笑了,很灿烂。后来,我利用各种机会发挥她的绘画天赋,班里的黑板报也交给她带领同学一起完成,我发现她也一步步的融进了我们的班集体,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通过用心观察,用爱去感悟,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变得跟其他学生一样。他们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变得不再孤僻、不再内向。而感化的过程往往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契机,或是一些关怀、或是一句问候、或是一个生日快乐歌曲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感动。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以校为家、以老师为家长的感觉。
如今,国家政府机关和越来越多的社会慈善机构都非常注重农村留守学生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和爱心捐赠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爱。做为一名教师,在课余时间,真真切切的走进留守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多一些的关爱,让他们的童年时光能够快乐的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也会让自己得到很大的升华。
文 东华镇中心小学 张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