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风采 > 正文
项目县建设教师风采|登封市徐庄中心小学李钰霞
作者:df036 来源:  日期:2025/3/12 14:15:38 人气:31

六年级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心得

在推进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背景下,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评一致性”对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在六年级这一小初衔接的关键阶段,如何让教学目标、活动与评价形成闭环,成为我探索的重点。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分享几点体会:

一、目标先行:从“模糊”到“精准”

以往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常陷入“大而空”的困境,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类表述缺乏可操作性。通过研读课标和教材,我开始用“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框架细化目标。  

案例:执教《少年闰土》时,我将目标拆解为:  

1. 知识目标:准确概括闰土讲述的四个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对应“语言建构与运用”);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我”与闰土的生活环境,理解作者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批判(对应“思维发展与提升”);  

3. 评价设计:学生能绘制“双气泡图”对比人物,并撰写200字评析短文。  

效果:目标具体化后,课堂活动与课后测评均围绕此展开,学生反馈更聚焦,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二、活动设计:以评价驱动学习过程

我尝试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环节,形成“学—评—改”的动态循环。例如在写作教学中:  

前置评价:以“如何让游记打动人心”为议题,展示学生初稿片段,集体讨论评分标准(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过程评价:学生根据标准互评,用“星星标记法”标注同伴作文中的亮点与建议;  

成果评价:修改后作文通过班级公众号展示,并附上自我反思日志。  反思:评价不再是终点,而是学习的“脚手架”。学生通过评价明确改进方向,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分层施策:关注个体差异的“隐性一致性”

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探索“同一目标,分层达标”的策略:  

基础层:提供字词理解支架,如《古诗三首》中为理解困难学生配备图文注释卡;  

提升层:设计思辨性问题,如“《好的故事》中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拓展层:鼓励个性化表达,如将《狼牙山五壮士》改编为课本剧并录制视频。  

成效:通过差异化活动和弹性评价标准,后进生夯实基础,优生获得挑战空间,班级整体参与度提升。

四、反思改进:让评价数据“说话”

我建立了“课堂表现追踪表”,记录学生关键能力点的达成情况(如朗读流畅度、提问质量等),定期分析数据调整教学。  

案例:单元测试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失分率高,我随即设计“生活中的语文”实践任务:收集药品说明书、公交站牌等信息,小组合作提取关键信息并汇报。后续测评显示该板块得分率提升20%。  

启示: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动态调整,教师需以评价结果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困惑与挑战**

1. 时间分配:嵌入式评价增加了课堂容量,如何平衡“深度”与“进度”仍需摸索;  

2. 家长认知:部分家长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需加强沟通,传递过程性评价的价值;  

3. 技术赋能:尝试引入AI作文批改工具辅助评价,但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值得思考。

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让我重新审视语文课堂的本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是学生素养生长的土壤。唯有让目标、活动与评价三位一体,才能实现“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透彻”。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实践,尤其在“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评价”领域探索,助力学生平稳过渡至初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