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课堂的日常耕耘中,总有一些瞬间如星光般点亮教学之路,让我不断思考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上周学习“问路与指路”的单元时,我把教室布置成“迷你城市”,课桌当作建筑,孩子们拿着自制的简易地图扮演路人与警察。李昊阳平时性格内向,很少主动发言,这次却在小组角色扮演中,用刚学的句型“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认真为“迷路同学”指路,虽然声音还有些怯生生,但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当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英语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句子,而是孩子们能够自如运用的交流工具。
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了另一种惊喜。为了激发兴趣,我设计了“英语创意日记”,鼓励孩子们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记录日常。王诗涵在日记里写道:“Today, my cat climbed onto the bookshelf. I tried to get it down but I failed. What a naughty cat!” 虽然语法存在小错误,但生动的描述展现出她对英语的热爱与创造力。我在她的日记旁写下鼓励的评语,并在课堂上分享,看到她满脸自豪的样子,我更加坚信,自由表达的空间能让语言学习焕发生机。
当然,教学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部分学生在语法学习上遇到瓶颈,比如一般过去时的不规则动词变化,反复讲解后仍会混淆。于是,我尝试将枯燥的语法规则编成口诀,配上简单的手势动作,带着孩子们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慢慢地,课堂上响起整齐又欢快的口诀声,原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这让我明白,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方法,找到知识与学生认知的契合点。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每一次课堂互动、每一份作业反馈,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不仅见证着学生的成长,也推动着我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