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随笔 > 正文
[昌盛路小学]坐“井”观山
作者:登封教育信息网 来源:  日期:2024/9/22 14:24:38 人气:25

  推开窗,更清晰看见北面的嵩山。山麓上团团白雾袅袅,若隐若现为青黛的山穿上一件棉花做的柔软的外衣。山好像还在沉睡,它是那样顽皮,捂着眼睛趴在那里好像给顽皮的小孩儿捉迷藏;它是那样坚固,手拉手围成一圈,护卫着这座小城。

  这时我多想拥有一个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远远地观看山上的行人,猜测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还想拥有一部高倍的照相机,每天拍下嵩山的千面脸谱;我更想拥有马良的神笔书写胸中的诗情画意。四时景色不同,三百六十五日各有万种风情。我自己想对自己说,不像个娘们相夫教子,总是神游四方。看那一方晴空,如万马奔腾,如波涛翻滚,如潋滟梳妆,如待嫁新娘,我的家乡真是美哉!

  记得少女时代在外地上学,提起自己不是当地人就自愧自卑,曾一度想留在那里不要回来。现在却有了更清晰的答案。祖国处处是青山,桑梓最是多情魂。

  这里的人们有苏轼的豪放,有清照的忠贞,有为国守卫的良贤。十三棍僧救唐王你可听说过?成就一个历史王朝的新局面。周公测景台你可看过?在秋分时节他用日影几度测量。郭守敬登上观星台,已经是几百年前的天文创举。这里有享誉世界的武术学校,储蓄着青少年的方刚血气,我想所有的不良情绪都可以在此释放,“哼、哈、威”招招式式燃烧你的卡路里,穿着老牌的历史鞋,扎着绑腿,太阳光照涂抹出来的褐色皮肤,透着光亮,我们欣赏着健康之美,美得自然又达观。

  这里的山高!在山顶仿佛手可摘星辰,唱一曲《牧羊曲》,春去秋来纵情在此往复。闻一闻鸟语花香,听一听晨钟暮鼓,摸一摸经书万卷,看一看儒释道三教文化,尝一尝烧饼芝麻香。我们的粮食很普通,我们的做法却精良,饼子里的柔韧弹软,红薯里的甘甜,做成的粉条像家乡人的厚道,外表无别与他内容却故事串串。记得儿时家里做粉条,起大炉火,大大的铁锅,沸腾的水热气弥漫了出入的整个过道,最是孩童呼朋引伴的时刻,一家人的热闹就是全村人沸腾的时侯。将磨过的红薯用方布兜起来,高高的架子上面两支交叉的木棒吊着,两个壮劳力站的高高的凳子上,开始在两端晃动兜布里碎红薯,不停地加水,分离出白白的粉水流到下面的大盆里,红薯渣子拿去喂猪,过了一夜沉淀的红薯粉白白的,撇去上面看似清澈深褐色的水,用手使劲挖一下白色固体,细腻丝滑,留下清晰的指痕,将下半部分白色的固体再掺些水,搅拌成糊状,用一个大大的漏瓢,将红薯糊糊倒进漏瓢,边敲打边端着漏瓢转圈,长长的生粉投入热腾腾的锅中,锅里泛着热浪,长长的粉条在里面打着滚,经过十几分钟煮烫,那个真正的粉条煮熟就好了,有人将粉条捞出来,挂在晾晒粉条的木杆上,我们就将散落的粉条捡拾起偷偷地吃。那时候大人们每一道都有分工,合作得天衣无缝 ,还没等粉条完全开始晾晒,我们就吃饱溜走了。到了第二天早上,经历一夜的霜冻粉条变得硬硬的,看着那一垂溜冻粉条,一个个贪睡的小孩被父母叫起来,用小手人工揉搓开上冻的地方,在不断地冻、晒、揉的过程中粉条筋道透明,这样晾晒好可以保存好多年,粉条也成了走亲访友的必备之物。山里的红薯在干旱有氧的环境下,充分吸取天地精华之气,格外甜糯,用它加工的产品经过汗水浸透,延续着一代代人的幸福时刻。

  中!”这是我们口头禅。“弄啥?”是我们回答时的第一应答。似乎许多人不懂中原人的豁达,从这里洞见的——太古时期造山运动的山和我对话,就在这一方窗里,我与他书写着情话……


登封市昌盛路小学  刘书平